一場拾取靈感的遊戲|《無名的繆思》江賢二+林友寒+周裕穎 跨界聯展





YU 9184 拷貝
photo / 丰宇影像



一場拾取靈感的遊戲

《無名的繆思 INVISIBLE MUSE》
江賢二+林友寒+周裕穎 跨界聯展

《無名的繆思 INVISIBLE MUSE》聯展,由藝術家江賢二、「江賢二藝術園區」建築師林友寒以及時尚設計師周裕穎三位創作者共同展出,拾取了未知的、瑕疵的、畸零而古怪的物件,成為各自藝術的「繆思」。

展中不僅有三人過往合作的軌跡,也利用常見的建材——浪板,作為新作彼此接力,參展人之一的林友寒與其學生東海建築系畢業的劉和宣共同擔任策展人,更將展示設計視為創作的一部分。

YU 9032 拷貝
photo / 丰宇影像









DSCF7828 拷貝
photo / 丰宇影像



無名的繆思 江賢二 X 林友寒

走進順天建設的展場,各色透光浪板組合而成一道穿透展間的大弧面,仰望其間,浪板上的墨點藉由展場燈光設計的加持閃閃發亮,彷彿台東的山峰稜線劃過眼前,也像浸入大海平面,這件作品是林友寒建築師創作的〈無名的繆思 江賢二X林友寒〉。


林友寒這樣敘述著這件跨界創作:

這個波浪不是一個屋頂、

不是一個山的坡、不是一個海的浪、

不是一個山脊的脊,

它承載著老師在這個無常無為的狀況裡面所產生的某種感性。

DSCF7837 拷貝



如何在展間中留白、劃分,觀者的視覺如何仰望及俯瞰,是身為建築師對於空間的體驗的敏銳度。灑落在浪板間的光澤,無形中成為了一種比擬生命的流動感。







IMG 1256 拷貝
photo / 劉和宣



〈無名的繆思 江賢二X周裕穎〉

浪板可彎折、很廉價、隨手可得,這樣的特性與時裝之間有著難以描述的衝撞感。周裕穎觀察到近年來江老師很少拿起畫筆作畫,而是用撒、潑等方式,用身體與畫布的關係產生無可代之的色澤與畫面。

因此周裕穎將浪板裁剪後以鐵絲固定,用雞眼、鋁線、鋁絲等工地常見材料裝飾,以建築的方式去思考服裝的結構,將「硬」媒材呈現出「柔軟」的質地,創作出作品〈無名的繆思 江賢二X周裕穎〉。







IMG 1175 拷貝
photo / 劉和宣



不浪費的展場設計

策展人之一的劉和宣分享她在思考展示設計的過程:「從讀建築系時我就一直有一個觀念建立:我要換一個角度看事情,例如:我能不能用包裝紙盒當作建築模型底版?用濕紙巾作為窗簾?其實這些東西也能夠有效地傳達我的觀點,當林友寒建築師說:『我們應擺脫不足的焦慮,我們不是要不斷發明,而是要從既有裡去發現。』我才想,也許可以用廢棄物做一點什麼事情。」

用來包裝作品的氣泡布好像海浪,不要丟掉、對於建築過程相當重要的鷹架,在使命完成後是否仍能保留?運送作品用的木棧板,高度剛好可用來展示作品、石塊的肌理與顏色和作品剛好有所呼應……這些想法在劉和宣佈展期間不停湧現,「那些我們用在展場的材料,它不一定是最美的,卻是能夠讓我們看見更多不一樣的觀點。」她認為當下的趨勢,是思考環境與永續的時代。

那些應被丟棄的物件也同樣有生命力、有價值。

IMG 1251 拷貝
photo / 劉和宣



在展間透過燈光的書寫,刻意將鷹架牆中的梯子、結構「打出來」,小如一粒螺絲釘,都被儀式性地依序排開,觀者能看見它們再次被闡述的過程。同樣地在展場中另一個小而「非無用」的美學值得觀者細思。

周裕穎在〈金樽與旅人〉時裝系列創作上縫上成排的扣子裝飾,這些扣子未能扣上任何東西、看似無用,卻因它們一個個存在而觸目。

DSCF8086 1 拷貝
photo / 丰宇影像









IMG 1244 拷貝
photo / 劉和宣



找到創作的夥伴

無論是哪種藝術工程或產業,人們往往為了展現「美」而對資源浪費視若無睹,若藝術家能檢視每一個東西、重新觀察它的價值,並且深思資源該如何再利用,這些資源才能被提升。

換言之,因為這三位創作者共融了彼此的想法、找到了創作的夥伴,於是跨界合作並不是一種手段,他們單就各自領域的本領以及對美的發現而相遇。

(本文轉載至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閱讀完整文章請至:公益平台網站








《 無名的繆思 INVISIBLE MUSE 》
江賢二+林友寒+周裕穎 跨界聯展
展期:2022/12/22 – 2023/03/1
時間:10 – 18(二 – 六)
地點:THE 201 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 📍
江賢二藝術園區


2023 Taichung, TW
text / Coke Hwang
photo / 林燕鈴、劉和宣、丰宇影像攝影為 THE 201ART 順天建築・文化・藝術中心提供


更多藝術


更多展覽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