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南岬.恆春鵝鑾鼻燈塔|屏東





P3061139 拷貝



「為海途轉捩,下有暗礁,最稱天險,洋船往往失事。」《恆春縣志》

19 世紀末清朝開放通商,臺灣海峽、巴士海峽商船、漁船頻繁,強烈的南風和颱風,海下還埋藏著險惡暗礁,許多不熟海性的商船經常觸礁沉沒,在清末構築燈塔網絡,除了外交壓力,也為清朝帝國傳遞成為文明國家的象徵,展開了鵝鸞鼻燈塔的生生滅滅一百年,臺灣的國際地位逐漸提升,也埋下 20 世紀各國角逐的伏筆。



P3061116 拷貝



鵝鑾鼻燈塔的生生滅滅一百年

1867 年美籍商船「羅發號」由汕頭赴牛莊途中,於七星嶼附近觸礁發生船難,一行水手漂流至恆春外海於潭仔灣登陸,誤闖排灣族領地,遭龜仔甪社(現在的社頂部落)誤認為侵略者,紛紛出草,僅一名華人水手僥倖逃生;陸續發生琉球漂民被害、牡丹社事件,船難事件頻繁,消極治理的清廷受到外交壓力。

1875 年(清光緒元年)勘地,並支付一百銀兩向龜仔甪原住民購買南岬燈塔預定地,直到 1881 年(清光緒 7 年)建造鵝鑾鼻燈塔,兩年後完工啟用。為防止洋人自由活動,勾結原住民滋事,考量安全增加燈塔複雜性,以塔基作為砲台,圍牆上設有槍眼,牆外四周設壕溝並製槍械自衛,派有武裝士兵首位,為世界上少有的武裝燈塔。

甲午戰後清軍退守,隨即摧毀;日治時期撥款修繕,重建塔身,引進現代化的電話線,於二戰時期遭美軍空襲毀壞,光復後依原有建築整修,為墾丁國家公園的史蹟保存區,且擁有珊瑚礁石灰岩的特殊地景,成立鵝鑾鼻風景區,並擴大為 50 公頃的風景區。



P3061137 拷貝


P3061129 拷貝



1. 燈塔本體

塔身高 21.4m、共六層,外層由生鐵鑄造,塗上白漆既顯目並有隔熱作用。

至於燈塔建築本身,無論是構築的材料或其參與人員也是來自世界各地。燈塔主結構材料運自廈門,燈罩來自英國伯明罕的強斯兄弟公司,武裝設施來自新堡 (New Castle) 的阿姆斯壯公司 (Armstrong & Co.),後來燈塔的儀器設備則運自倫敦,建築磚塊來自臺灣當地。中國海關關員從福建、廣東等地派來,多數興建工人則來自汕頭,並雇用一些排灣族人修築周圍防禦工事。食物運補主要來自香港,包括罐頭與醃漬醬果類食品,少部分為臺灣本地所產。(本段摘自 Robert Bickers 教授演講



P3061124 拷貝


P3061134 拷貝



2. 碉堡、壕溝、圍牆與槍眼

光緒年間初建時,仍屬於排灣族的領地,經常受到原住民攻擊,在燈塔外圍設有深 1.8 公尺的壕溝,構築厚牆,每隔 3.5 公尺配置一枚射擊槍眼,位於東南及西北兩角叫無屏障之處設置碉堡,駐兵戍守,並加派兵力抵禦,成為世上少見「堡壘型態」的燈塔。



P3061136 拷貝


P3061125 拷貝



3. 集水坪與儲水池

除了來自各國材料的燈塔,房舍皆在現地完工;房舍一字排開,均為磚造,作為辦公區與宿舍,刻意抬高房舍防潮,南、西向的拱廊避免烈日及強勁海風;因地理位置特殊,駐守人員有華人、也有洋人,在宿舍分配或高度,透露著殖民時期的不平等狀態。

在乾溼分明的恆春半島,將燈塔周邊建築物的屋頂作為集水坪,樓板略向外傾斜,雨水向四周流瀉,引入水管,導入 12 座儲水池,成為當時是職守人員的重要水源,至今仍使用。



P3061122 拷貝



4. 大尖山

沿著台 26 線,清澈的南灣海域,翠綠草原,稀疏的人家,遠遠可見大尖山,地勢低緩的恆春半島,海拔 318 公尺的大尖山從地面突露,屬於恆春半島的大霸尖山。









鵝鑾鼻燈塔 📍
Opened:1883
Hour:9-17,週一休
Ticket:全票 40 元/人,半票 20 元/人
Parking:汽車 40 元/小,機車 10 元/小


March-2021 Pingtung, Taiwan
text & photo / PIN HO


更多屏東


更多城市閱讀

You Might Also Like